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社会人士与高中生的初次碰面 (第4/4页)
br> “mama说,她从未见过我那么开心的样子。”陈薇的眼睛湿润了,“爸爸说,以后我可以继续学hiphop,只要保证成绩不下滑。” 林默也笑了:“那太好了!” 傍晚,林默和陈薇又一次站在节奏工厂门口。秋天的风吹落梧桐树叶,在地上铺了一层金黄。 “谢谢你,”陈薇突然说,“谢谢你当时邀请我。如果不是你,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尝试这样的东西。” 林默摇摇头:“该说谢谢的是我。是你让我明白,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。” “所以,你找到你的节奏了吗?”陈薇问。 林默想了想:“还在找。但至少现在我知道,它不在别人的期望里,只在我心里。” 两人相视而笑。远处,夕阳正在西沉,把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。 林默从书包里拿出耳机,递给陈薇一只:“听听这个,我最近写的。” 耳机里传来节奏感强烈的伴奏,然后是林默青涩但真诚的声音: “在公式与定理之间徘徊 在期望与梦想之间摇摆 直到找到自己的节拍 生命不需要别人批准 只需要你鼓起勇气 跳出自己的舞步...” 陈薇惊讶地看着他:“你开始写歌了?” 林默点点头,眼神明亮:“下学期,我想组建一个校园hiphop社团,让更多同学找到自己的节奏。” “算我一个。”陈薇毫不犹豫地说。 夜幕降临,街灯一盏盏亮起。两个高中生站在舞蹈工作室门口,分享着一副耳机,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舞台。 那个周六的舞蹈课结束后,陈薇在工作室外遇见了阿K教练的朋友周屿。他二十五六岁,是附近音乐工作室的制作人,顺路来接阿K吃饭。 “你的节奏感很好,”周屿在看过陈薇刚才上课的视频后诚恳地说,“特别是对切分音的把握,很自然。” 陈薇有些惊讶。在学校,她永远是“那个成绩好的”,很少有人注意到她其他的特质。 周屿递给陈薇一张名片:“我们在做一个校园音乐企划,如果你有兴趣,可以来试试。” 接下来的周三,陈薇鼓起勇气去了周屿的工作室。那里有各种乐器、调音设备,墙上贴满了海报。周屿给她介绍了几个同龄的音乐爱好者,他们一起讨论着将hiphop与中国传统乐器结合的可能性。 “你的想法很独特,”周屿在听完陈薇的构思后说,“年轻一代的视角正是我们需要的。” 随着项目推进,陈薇在周屿的引导下接触到了更广阔的音乐世界。他带她去听地下乐队的现场演出,介绍她认识了一些坚持音乐梦想的年轻人,还教她如何用专业软件编曲。 “你很特别,陈薇,”有一次排练结束后,周屿对她说,“不只是天赋,还有你对事物的理解深度。” 这句话让陈薇思考了很久。在高考的重压下,她第一次意识到人生可能不止一条路。 然而,当陈薇兴奋地和林默分享这些新发现时,林默却表现得很冷淡。 “你不觉得他对你太好了吗?”林默直言不讳,“一个社会人为什么对高中生这么热情?” “因为你根本不了解他!”陈薇罕见地提高了声音。 那次不欢而散后,陈薇更加投入音乐项目。直到某天,周屿在送她回家的路上,把车停在了河边。 “陈薇,我...”周屿欲言又止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